22年魔獸風潮、23年林書豪回歸台灣...在疫情陰霾的影響下,台灣籃球再度成為熱議焦點。從過去的SBL半職業聯盟進化到現在的PLG與T1聯盟,台灣職籃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呢?這些聯盟又是如何崛起的?今天就帶大家一起深入了解!
蓬勃發展的台灣職籃
近年來,有關P. LEAGUE+和T1的討論不斷增多,使得更多人重新關注台灣籃球。許多人還停留在SBL時代,但如今主要的話題已轉向PLG和T1。台灣籃球什麼時候變成現在這樣的?今天,我將擔任歷史小老師,帶大家回到台灣職籃的起點,深入了解台灣籃球文化。
CBA聯盟:台灣籃球的新篇章
20多年前,台灣也有其職業籃球聯盟。在1994年,台灣正式成立了「中華職業籃球聯盟」,簡稱CBA,由裕隆、宏國、泰瑞、幸福四支擁有甲組球隊的企業組成。儘管短暫的壽命僅6年,這個聯盟仍然為台灣籃球創造了新的篇章。
SBL聯盟:半職業的高峰與衰落
2003年成立的「超級籃球聯賽」(SBL)是臺灣的半職業聯盟,由裕隆、新浪、中廣等七個甲組球團組成。儘管早期吸引了不少籃球好手,SBL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衰落,如今在PLG和T1的壓力下處於困境。
P. LEAGUE+聯盟:年輕化的行銷策略
2020年,黑人陳建州發起P. LEAGUE+聯盟,這個全職業聯盟迅速以年輕化行銷和主客場機制贏得了大批粉絲。選手如高國豪、戴維斯等成為新生代的籃球明星,重新點燃了台灣職籃魂。
T1聯盟:後起之秀的挑戰
2021年成立的T1聯盟面臨P. LEAGUE+的激烈競爭,但2022年NBA球星霍華德加盟桃園雲豹,使T1人氣飆升。2023年林書豪加盟P. LEAGUE+,兩大聯盟再次掀起話題爭霸。
台灣職籃的未來
在PLG和T1雙雄競爭下,台灣籃壇呈現出良性的競爭環境,三聯盟共17支球隊正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。這對於台灣籃球市場來說是一件非常正向的事。